人物档案:何少华,77779193永利官网1995届校友,现任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浙江工匠”、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高级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最美中核人”“最美浙江人”等荣誉称号,2019年,何少华先后获评敬业奉献类“嘉兴好人”“海盐好人”。
“我来自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主要从事核反应堆本体维修;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为我在祖国核电维修第一线的坚持和努力倍感自豪。”每次回到母校我校,何少华总是这样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而就是这个自称普通工人的他,填补了我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创造了民族核电的国之荣光;他是全国评选总人数至今仅有260人、堪称“工人院士”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荣誉;他曾作为所在领域的唯一代表在天安门参加国庆阅兵……从业20余年,他多次迎来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光时刻。
一念执着 一生坚守
1995年,20岁刚出头的何少华从我校前身之一的南京工业学校机械制造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秦山核电站。刚到厂里,他就被安排到了核反应堆本体检修和装卸料操作的核心岗位上,那可是与核接触最多的岗位!
初入职场,和很多人一样,何少华对职业发展是懵懂的,脑子里只有老师描绘的一幅中国核电发展的宏伟蓝图。正是这一张蓝图,让他选择了在这里施展才华。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入职后,他不断地克服心理上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本领恐慌,为了精准地把握核反应堆的“健康状况”,他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学习钻研中,穿梭于各个检修现场。一年后,他对核反应堆的构造、材料、工艺、维修工序等的了解,已熟稔如外科医生对于人体的了解一样了然于心。两年后,他被破格聘为“班组带头人”,而这是一般人通常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成长过程。从第4次换料大修起,他就担任起检修和装卸料操作的带班负责人和装卸料操作的现场指挥。
在很多人觉得何少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锋芒初露的时候,他却觉得自己刚刚走出职业懵懂期,而真正入行,是在1998年,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挑战之后——
那年7月13日,正值盛夏,运行中的核反应堆突现异常。厂里采用了一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进行维修,但设备放入水下仅两分钟,强辐射就把机器摧毁了。无奈之下,集团就维修进行国际招标,美国西屋公司中标。技术团队检测发现,故障是由堆芯下部构件上的一颗螺丝钉引起的,螺丝钉已经把反应堆的底部磨出了一道槽,情况很糟糕。西屋公司用了6个月的时间,修好了反应堆。那次大修,厂里支付给西屋电器的费用高达上亿元人民币。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少华十分感慨:“当时,核电站水下维修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完整、系统、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应急处理流程。一颗螺丝钉引发的上亿元损失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核级设备检修所特有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特殊性,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否则永远要受制于人。”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这是目标,也是动力,从此,何少华和他的团队走上了一条在实战中磨练、在实践中创新,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有你想象不到的辛酸与汗水。
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为了尽快掌握堆本体和装卸料领域的维修技术和维修工艺,何少华放弃了太多休息时间。中午时分,他经常一个人在检修车间里,与亮堂堂的机械设备为伴、与明晃晃榔头锯子为友。每天下班后都会认真总结,会议主题内容、设备状况分析、设备维修记录甚至设备草图……一本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天工作情况。换料大修时,他每天十几个小时跟着师傅,坚守在现场,研究反应堆本体结构,研究处理方法、设计和制作专用器具。
2006年,何少华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堆内构件的水下修复工作。
这个核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商用核电出口项目,如果维修失败,核电站将无法正常运营,也许中国核电出口项目可能就此止步。而当时,技术却掌握在美国西屋公司、法国阿海珐等核电巨头手中,国内尚属空白。
如何实现高辐射环境下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在役维修,成为摆在何少华团队面前的难题。面对不曾遇到的挑战,何少华和他的团队成员连续两个春节,整个团队都熬在单位,研发专用技术和设备。2008年,水下修复项目进入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而此时距离合同约定的时间只剩下三个月。这期间,他们不仅要尽快完成水下电火花加工(EDM)、水下测量、水下输送定位夹持技术等研发,还要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当时,美国西屋公司一位资深的项目经理对他们说:“这个项目仅联合调试试验就要半年,你们三个月实现完全不可能。”然而,在何少华的带领下,在那令人难忘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研发团队争分夺秒,没有996,只有白+黑……,他们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C-1水下修复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体现了我国不仅具有出口整体核电设计制造技术,同时具有保证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维修技术。
“核反应堆的维修是在苛刻恶劣的高辐射环境中进行,通常是远距离遥控作业,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就是选择之一,水下机器人就派上了用场。”何少华很自豪,“我们研发的机器人修复核反应堆构件的配合间隙小于0.2毫米,和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
冬去春来,何少华和他的团队在核电站检修技术重大革新的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已获授权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他组织开发的堆芯核测系统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更换工艺及其专用设备,开创了我国的先例,节省了大量外汇;主持研发的反应堆辐板螺栓拆卸工艺及其专用装备和设备,成功解决了不借助大型构件远距离水下拆除高放射性螺栓的技术难题,为主线节省至少一周时间;他研制的控制棒驱动机构驱动轴水下超声波清洗装置,首创在国内核电领域高放射性工况下的应用深水里超声波去污技术,为核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创造性地为同类去污技术应用提供了工程借鉴;主持开发的辐照后控制棒驱动轴更换所需的水下维修工艺以及配套的技术装备,最终形成的能力和手段填补了我国核电领域更换高放性驱动轴这一特定维修的空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专业大修”已成为秦山核电站自主开发的对外服务产品之一,这不仅给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展现了中国人拼搏进取、技术精湛的良好形象,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核电“走出去”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一片匠心 一脉相承
凭借在核电维修工作中的不凡业绩,何少华获奖无数,但他深知“团队构造优势”,他常挂在嘴边上话就是:“所有的攻坚克难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只是代表。”
20多年来,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完美的“铁三角”,这个“铁三角”的底边是永恒不变的核安全,另外两条边则是时间和质量,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可靠的维修质量达到最高的安全。而推动他们在攻坚道路上一往无前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何少华深爱着自己的事业,他在带领团队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发挥技术示范和传帮带的作用,在他看来,团队协作是攻坚利器,带徒传技则是应尽之责。2014年12月26日,中核运行“何少华工作室”正式挂牌。何少华说:“成立工作室,深感责任重大,但使命光荣、使命必达”。
工作室成立以来,何少华充分发挥核电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牵头完成《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教材的编制出版,主持完成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国家题库的开发,带领工作室团队完成工作室发展规划和管理文件体系的编制,积极推动三十多项特种维修科研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工作,牵头进行高辐射环境水下特种维修能力的总结和提炼工作。2015年,何少华工作室获批浙江省第五批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何少华工作室被评审为2017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
为了培养新人,何少华工作室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大师带徒”活动,截至目前,何少华总共带徒15名,分别来自公司维修领域和技术领域。他为每一位徒弟制定了培养规划,定期组织“大师讲堂”,借助核心能力培养项目来培养锻炼青年人才。
一片匠心,一脉相承。他将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传给“徒弟”,让迷茫的年轻人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在他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下,他的徒弟们也都成了“身怀绝技”的多面手,部分青年人才已经走上核电维修技术一线班组长、科长岗位,成为了核电维修技术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岗位可以平凡,但是人生不能平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仰、信念、信心,用自信、自强、自律迎接未来。”每次回到母校我校,何少华都会这样勉励学弟学妹。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湾,他也正用自己对核电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书写着平凡却不简单的人生。时代的光照亮了普通的他,这个时代,也将持续助力这位为核反应堆“把脉问诊”的“工人院士”在中国核电领域绽放光芒。